400-021-6691

系统思维

 二维码

作者/丁晖/《管理的逻辑》作者

2020年12月3日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不得擅自转载、复制、引用。如需使用,需与作者取得联系,征得授权。一旦发现侵权问题,将有权追究侵权责任。

前言


思维的原则:管理者需要从点状的局限思维走向线状的因果思维,在走向网状的系统思维,提升我们“升维思考、降维打击”的能力。

“在我们所有人身上都有某种东西——喜欢拼图,喜欢看到整个图像慢慢清晰起来。一个人,或一朵花或一首诗的美丽之处在于她的完整。系统思考就是看到事情全貌的一项修炼。它提供了一种框架,来帮助我们观察相互关系而非仅仅是事物本身,是用于观察模式和趋势的。”

—— 彼得·圣吉

在彼得·圣吉在描述系统思维的这段话当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观察相互关系”而非“事物本身”,系统思维强调的是要看到事物的整体,而不是局部,要看到全貌,而不是部分。**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缩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表达的同样的意思,之所以我们看不清楚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自己恰恰就身处在庐山之中,只有跳出了庐山来看庐山,就能看到庐山的整体的容貌了。

作为管理者也很容易掉进这样的坑里,人力资源部门的同事为什么做了很多事情,领导却不够满意,总认为大家不了解业务,是因为人力资源的同事很少能够站在跳出人力资源的视角来看自己的工作的;销售部门的同事为什么会形成思维的局限,也同样是因为大家更多的站在销售的角度看销售,而如果换个角度来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销售、站在竞争对手的角度看销售、站在生产技术的角度看销售、站在领导的角度看销售,可能得出来的结论就完全不一样了。

管理者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三种心智模式:点状局限思维、现状因果思维和网状系统思维。第一种我们称之为点状思维,点状思维又称之为局限思维,就是喜欢掉进自己的思维的局限当中来。我们过去学过的寓言故事,盲人摸象,那几位盲人就是典型的点状思维。接下来是线状思维,线状思维又称之为因果思维。就我们的思维模式是一种线形的。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他们最喜欢思考的习惯是因为所以。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往往是一条线走到底,有时候也能走成,有时候也能走不成。走成和走不成的前提是,思考的方向是否是正确的?寓言故事当中典型的就是刻舟求剑,还有守株待兔,都表达的是一个线形的因果思维的一个模式。第三种模式是网状的,称之为系统思考,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指向的寓言故事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就是指坐在什么位置就决定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为了能让脑袋分析问题更加全面些,就需要让屁股坐到不同的位置来看看。HRBP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HRBP又称为称为业务伙伴的人力资源,就看这个提法就知道过去的人力资源是多么的不考虑业务,HRBP有两者做法,一是让HR深入业务部门,甚至办公地点都搬到业务部门去;而是让懂业务的人员来学习HR的专业知识,然后来支持业务的发展需要。这两种做法其实都是在努力的将两种人进行换位思考,从而培养出业务发展需要的HR。

机制决定了关系,关系决定了认知,认知能够突破局限。系统思考能够更加全面看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能够找到新模式、新趋势,这就是创新的来源。所以我们的创新往往是来自于关系的重构。有一个人经常过一条河,可是有一天当他走到了河边,突然发现经常走的那座桥被洪水冲垮了,他就感觉到特别着急。这个时候在他的旁边有座山,山顶上站着另外一个人,看到了山下这个景象却笑了。因为他站在山顶上,能够清楚的看到离山脚下那个人的不远处,有另外一座桥的存在。

由于位置不同,无论是所处的高度还是眼界的全面都,山上这个人才算是真正的系统思考,他能够看到山脚下这个人和另外一座桥之间的关系,而山脚下这个人却只看到他本人和这种河之间的关系,看不到另外一座桥和他和这个河之间的关系,所以他找不到新的趋势和模式。而山顶上那个人很容易看到新的趋势和模式,会告诉他,请你左转300米,从另外一座桥过去。

我们在平时工作当中,很多管理者也是这样,当我们遇到困惑的时候,我们有可能暂时没有找到答案。你暂时没有找到答案,你不能轻易的说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并不是这个问题没有答案,而是因为你没有看到另外一个答案存在的可能。那是因为你站得还不够高,掌握的信息还不够全面。因此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恰恰需要我们去做系统的、全面的、穷尽的调研,当我们看到了事物的全貌,那我们解决的方案就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就是系统思考给我们带来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案的原因。

解决问题往往有三个层次:

1、症状解,只能根据症状的表象分析后所采取的解决方案,看似缓解的问题的症状,但很快症状又会恢复;

2、模式解,经过深度分析后找到了可以长期保持平衡的解决方案,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算是能够比较长期的消除症状;

3、根本解,经过系统分析后找到原因背后的原因,即根本原因,通过解决根本原因来彻底的消除症状的解决方案。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一口正在烧水的锅已经开了,沸腾的水将锅盖不断顶起来,如何才能消除这种症状呢?第一种方法是症状解,称为“扬汤止沸”,暂时性消除但很快又突突了;第二种方法是模式解,称为“边烧边灌”,给锅接一根水管不断的加凉水,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模式;第三种方法是根本解,称为“釜底抽薪”,将锅下面的火给关了,就能够彻底的解决沸水顶锅的症状了。

面对病入膏肓的患者,在患者家属已经“病急乱投医”的前提下,有的江湖医生会采用“症状解”的方式忽悠点钱财,有可能加速患者的病情,这是极其害人的做法;但正规医院的医生虽然不会给出“症状解”的治疗方案,但也会在“模式解”和“根本解”的方案中纠结,“模式解”就是保守治疗,通过药物对患者的疼痛感进行缓解,以保持患者的生活品质,而“根本解”则是做手术,通过手术能够清除掉相关的病兆,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具备做手术的条件,因此在预期和风险之间医生会反复的和患者家属进行讨论确认的。

在日常的管理中,很多管理者会基于点状的思维给出“症状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断被动的救火;如果能够升级到能够进行“因果分析”的““模式解”时,已经能成为非常优秀的管理者了;能够进入“根本解”,往往需要等待合适的机会,只是具有系统思考能力的管理者会把握住机会,不具有系统思考能力的管理者会眼睁睁的看着机会的失去。因此,作为管理者需要不断的训练自己系统思维的能力,从而能够把握甚至创造机会来进行“根本解”的变革。你认同么?欢迎参加讨论。

获取更多精彩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