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1-6691

幼儿生病不来园,影响绩效怎么办?聚焦关键点一周提升出勤率5%

 二维码

微信图片_20240510150254_副本.jpg



引言:

这一期IPP学友会分享,我们邀请了卓越教育学习发展专家、IPP国际绩效改进师周园,作为教育行业的培训部门从业者,她是如何把绩效改进应用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我们来看看她的分享,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在教育行业从事人才发展的工作。2023年我接触到绩效改进,当时听完顾立民老师的公开课后,就希望能够学习一整套绩效提升的管理办法,让自己在系统思维方面得到有效地训练和提升。同时,希望学习完之后回到工作中,在为内部人员进行培训时能够让培训更贴合业务,让培训更加有效。


后来,我报名参加了IPP国际绩效改进师的初级认证课程,并把我们公司旗下一所幼儿园的案例,作为实践的主要课题。事实证明,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01.png


当时的背景是,我们公司的一家普惠幼儿园于去年12月份左右更换了园长。新来的园长来自高端园,她上任后在管理的过程中发现,该园所虽满园但没有利润,同时存在全员“上下不同欲”的情况。


今年春节以后,园长发现很多幼儿没有及时返园。当时的出勤率在80%左右,甚至个别班级降到了60%。如果幼儿不返园,就会造成学费和餐费的退费。除此之外,老师的工资也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过去园区对“出勤率”这一指标有关注,但只是单纯追踪这一数据的变化,并没有狠抓这一数据的提升。因为影响幼儿出勤率最大的因素,通常就是“生病”。对于这一理由,大家都表示无能为力,只能被动接受。


我当时在做任务书的时候,感触最大的就是驱动公式以及驱动要素带给我的思路和启发:


我原先的驱动公式是:出勤人数=总人数×(班均实际出勤人数÷班均应出勤人数)


这个公式给人的感觉是:可以主动发力的点不多,就是所谓事后统计的思维,这个公式缺少让我们能够深入去改善的、直接驱动的因素。


在改进咨询辅导顾问赵侠老师的指导下,我最后改成了:


降低不出勤学员数=识别隐患数×(1-清除率)×未清除隐患均发生缺勤数。


调整好,公式左边就变成了降低不出勤学员数。这里就出现了两个关键因素:第一是识别隐患数、第二是清除率。我们在策略研讨时,就会围绕这两个点去进行展开。


聚焦之后,我发现里面很多可以去延展突破的点。孩子生病请假,我们到底可以做些什么?以前的思路就是没办法,我们做不了什么。


后来,围绕“隐患数”和“清除率”这两个指标,我们就思考:如何让孩子少生病,甚至不生病。比如增强孩子的锻炼,让他们晒太阳、注意饮食、多喝水等等。


02.png


通过每周一次的策略研讨会,我们讨论发现:很多幼儿早晨到得比较晚,有的幼儿连早餐都不在园吃。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有晨练呢?老师的回答是,因为家长反映,孩子喜欢赖床,不愿意早起。但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晨练是需要我们去驱动和引导家长的。


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就强化了“晨练”的动作。原先幼儿是零零散散在8点前后入园,后来我们规定在7:35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入园进行晨练了。


各班老师就开始组织晨练,并及时在班群里进行沟通和反馈。家长们就会知道:比如说今天早上的晨练,我们锻炼了孩子们的哪些技能,培养了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今天早晨运动半小时,大家吃早餐的情况跟以往有哪些变化,午休的时候,孩子们入睡比平时提早了八分钟或十分钟之类的。


同时,老师还会把晨练互动等环节,发一些照片和小视频到群里,从而吸引更多家长的关注,调动没到园的孩子参与进来。一周半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早晨没什么孩子,后来幼儿园里全都是晨练的孩子,而且幼儿园门口还围了一圈驻足观看的家长。


另外,我们还发现,其实很多幼儿生病的时间并不长,即使病好了,家长也希望孩子在家休养一段时间再来。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就采取了两种策略。


第一,我们通过增加孩子对课程的喜爱度,让他们愿意入园、喜欢入园。


比如六一儿童节,幼儿园并不只是设立了一天的活动,而是策划了一周的活动。比如,周一会有吐泡泡的活动;周二会有看电影的活动;周三会有科技类的活动等等……我们确保每天会有一个活动让孩子参与进来。这一周,其中有一天的出勤率就达到了94%,明显有很大提升。


第二,我们尽量让孩子在园区的学习生活,展现出一种系统性。让家长觉得如果我缺勤时间太长的话,可能对孩子有影响,那就要尽可能的少缺席。


其次,我们也会推出一些奖励机制,比如“全勤宝宝”,或者参加晨练的孩子会得到一些小奖励等等。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主动的策略,就是引导老师和家长如何进行有效沟通。以前老师们都不擅长,就会导致家长说什么,老师就只能被动的接受,而不会引导家长意识到及时送孩子入园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策略研讨,我们就发现:团队的主动性都提高了,大家都在想各种办法来改变出勤率低这一局面。


同时,我们的策略研讨的针对性也更强了。


比如,针对“隐患数”这个指标,大家在深入研讨时,甚至把“生病”这个问题,也能细化为小的感冒咳嗽、传染疾病,还是需要住院的肺炎等等,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后,我们就能采取更有效的针对性举措。识别隐患时,大家就不会一股脑儿的全部归结为生病这一个因素。


细分了以后,大家就会发现,原来里面有很多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至少我们知道哪些是可以解决的,哪些是暂时还没有办法解决的,而不是一说生病我就没辙了。


最后我们的落脚点是追踪识别隐患,这是做任务书修改时印象最深刻的。我想如果我们前面的聚焦点不清晰,后面动作的有效性就要打个问号。


群策群力的好处是,团队具备统一的语言、统一的思维模式,共同参与也让大家的积极性也更高,落地时候会更高效。


03.png


个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截至目前出勤率已经达到90%以上了。在策略研讨会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大家的参与度都很高。


当时园长说,过往园区的工作是她自上而下去传达的,下达的时候也不一定有结果,因为大家不一定做。大家不行动,可能有N多原因,不是单一的意愿,也有可能是没有能力做等等。


到第二、第三次研讨会的时候就明显感到,大家都能自己动起来,甚至会自下而上去推动一些事情。我们策略小组时责任到人,大家相互牵头,相互促进、相互达成任务目标和结果。这是在过程当中最大的改善。


当时只做了一周,出勤率就能从82%提升到87%,大家对这个结果非常吃惊,不敢相信,因为过往他们也说要提升出勤率。但是没有看到数据的变化,大家就会觉得孩子生病了我也没办法。


通过这个项目,团队开始以终为始地围绕目标来开展工作,让行动更精准、更有效,同时每个人的目标意识也得到了增强,并通过工作计划管理与复盘不断强化。


我有一个最重要的心得,就是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有时候,过程中的收获远远比结果本身的价值要大得多。


在项目推进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4月份的时候,园所出现了咽峡炎等传染疾病,当时甚至有一个班出现停课的情况。


这时候,一直努力的出勤率就这样哗啦啦就下来了,整个团队的士气低了很多。除此以外,园所老师还要兼顾其他工作,多种因素夹杂在一起,大家就没看到预期的结果,状态明显不如从前。所以在当时的情形下,5月份这个项目就暂停了。


但暂停后,5月20日左右,园长反馈我说:“当时策略组做的那些东西,我们还一直在做,出勤率也在持续提升,过往让人头疼的问题,现在好像都能够应对自如了。”


所以我发现:除了关注眼前当下取得的结果以外,这个项目还锻炼了团队的韧性,训练了思维方式,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强化了组织能力,这比结果本身更重要。


学友会.png



为帮助人力资源/培训从业者更好地掌握及应用GPS-IE©管理改进系统方法论,提升学友理解业务、融入业务、设计业务的能力,实现从职能支撑角色走向业务顾问的转型升级。

特针对历届IPP学友,成立IPP学友会,以持续陪伴广大学友的实践和成长。

获得IPP国际绩效改进师的认证不是终点,而是落地实践的起点。我们期望通过组建IPP学友会,为各位学友创造一个实践应用的经验交流平台、答疑解惑平台,从而促进绩效改进技术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共进,推动绩效改进技术的深化、内化和转化。




END



改进咨询品牌中心

口述:周园
撰稿:谢丹丹
排版:维言
设计:未夭
审校:谢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