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总手底下的业务员总是不出业绩,除了**遥遥领先之外,其他业务员都差得很远。在他看来,大部分业务员肯定是有一些动作没做,所以业绩不好。于是,他做了一个SOP(岗位操作流程)发给员工,让底下的业务员遵照执行。张总严格按照这个流程来狠抓落实,要求每个人写拜访日志、月度计划。但两个月过去了,团队业绩提升并不明显。业务员小李非常卖力,每一步都严格按照SOP去做,但业绩同样也没有起色。张总就找到小李,发现他的客户拜访数和拜访质量不够。小李也很无奈,“我已经尽最大努力了,一天到晚都在外奔波,每天很晚才回到家。”后来,张总又让小李和另外几个业务员跟“销售王”老王学一学。“看看他是怎么跑业务的,这样提升就很快了。”结果老王的一番话,让小李和几个业务员更加不知所措了。“嗐,什么SOP,那玩意儿都没用,拜访没有用的,我根本不拜访。”起先他们以为老王是不愿意教,结果发现老王是真不拜访客户,小李郁闷了好一阵子。心想:我每天都外出拜访,认真写拜访日志,但业绩还是上不去。老王这个“销售王”,很有可能是撞了大运,或者会拍领导马屁。小李把这番话告诉张总后,张总非常尴尬,真的不知道该表扬谁,还是该批评谁。此外,张总还采取了培训等其他措施,发现都无果。这时他陷入迷茫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剖析人:《管理的逻辑》作者、改进咨询联合创始人、CEO 丁晖
丁晖:如果你是管理者张总,会怎么做呢?有人会说,换人!是人的能力不够!但大多数情况是,换了人你就确保一定能把业绩做出来吗?
这种情况最大的问题,在于流程不够结果导向。
回到张总制定的流程,我们尝试用表格呈现出来。
我们会发现,这些流程都不够结果导向。换句话说,这些流程其实都是手段。宣传是手段,目的是收集信息;分析是手段,目的是找到符合画像的客户;拜访是手段,目的是有效接触;拜访是做方案,目的是获得认可;登记是手段,目的是建立档案。如果张总习惯于抓工作日志、抓年度计划等等,其实这都是在关注手段。但如果要对每一个员工进行精准评估,就要关注这些结果指标,而非手段。王总是不拜访客户,可是他通过其他手段进行了有效接触,最终提升了有效接触的客户数。动作与动作之间,行为与行为之间能不能建立数据逻辑关系,这关键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单位是否统一?这就是信息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单位不统一,就无法形成逻辑关系。我们小时候学数学,都知道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前提是单位要统一。这就是信息和数据的区别。数字化的前提是数据化,数据化的前提是标准化,标准化的前提是结构化。只有单位统一,才能可对比。数据的特点就是可比对,但信息不能。比如,宣传考核的是活动数,拜访考核的是客户数,做方案考核的是方案数,如果这些单位不一样,就看不到数据的规律和轨迹。现在大量公司做的虽然号称是数字化,但本质上还是信息化。CRM上虽然有大量的工作日志,但是生成不了有价值的报告,有价值的报告就必须数据化。怎么优化呢?实际上无论是宣传、分析,还是做方案等等,都是在围绕“潜在客户数”。既然是潜在客户数,所有单位就必须跟它挂钩。比如,收集信息收集的是符合标准的客户数,拜访追求的是有效接触的客户数,做方案追求的是建立档案的客户数等等,单位始终是统一的,都是客户数。
标准化的前提是定义,测量之后就是统计,统计之后就开始做分析,再后面就是做改进。卓越绩效模式的最后一条就叫测量分析与改进。测量分析与改进的前端是过程管理,过程管理就是建立过程标准。很多组织对过程管理存在误解,最大的误解是把任务管理看成过程管理,可是任务管理和过程管理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数据、没有结构、没有标准。
然后我们就根据历史数据来测算转化率,随后就能从中看出哪几个环节是关键环节。转化率越低的,越是关键环节。说明增长空间大、潜力大。没有历史数据也没有关系,就先假设转化率,运营一段时间之后再不断改进、优化。
我做绩效改进这么多年,发现一个特点:我只要把问题找到,让企业负责人知道这个问题是个瓶颈——关键问题,他们的业绩大概率就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