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1-6691

绩效考核:警惕共同指标,避免再当“背锅侠”

 二维码


我们部门承接了一个指标,但影响这个指标的因素还可能来自其他部门,所以我们很容易莫名成为“背锅侠”。举例说明,“良品率”是由生产部和质量部共同承担,但是出了问题,到底算谁的?


丁晖:这是企业中很现实的一个困惑。



扯不清:共同指标,
到底是谁的指标?

企业里有共同指标和独立指标,共同指标到底是你的指标,还是我的指标?


比如说:市场部和销售部经常会捆在一起?销售部说,市场部品牌宣传获客做得不够,所以我们销售不行;或者说市场部获客的质量不行,所以我销售不行。市场部会说我的获客没问题,是销售部的销售不行。


再比如说:研发部和销售部,研发部会说我开发的产品没问题,是销售不给力,销售说你开发这个东西根本就没有用,浪费了我们很多时间和精力。


所以,你看这都是我们所谓的共同指标,可见,只要把大家捆在一根绳上,就会导致相互怪罪。总会有一些部门成为寄生部门,就是只要对方做得好,我就能跟着拿钱,对方做不好我就跟着倒霉。


包括有些高管和经理人也是一样,销售总监和销售经理,考核的都是销售额和回款额。这个总监如果命好,下面有几个能干的销售经理,这一年他啥都不干,拿的钱也不少了。反过来如果下面不给力,他就只有自己变成销售经理,下沉下去。



换视角:把别人的问题
转化为自己的问题

我们经常讲,指标要有独立性,总监应该有总监的指标,经理应该有经理的指标,市场部有市场部的指标,销售部有销售部的指标。


我们还经常说,在定义问题的时候,通常主语是第一人称,我们要把别人的问题转化成自己的问题。


那么回到刚才的问题,到底谁对良品率负责?


通常有两类,一类是生产部,一类是质量部。如果我是生产部,我就会说,是采购有问题、工艺有问题……导致我这个指标上不去。


无论是采购,还是工艺,都是造成良品率的影响因素。我发现这些潜在影响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良品率不达标。


所以,这个时候我要么是亲自去影响相应的部门,工艺部、采购部等等,要把别人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的问题。我会要求给采购部出标准,“我的什么品类什么品种,需要什么标准。”


我是你的客户,如果你达不到我的标准,为了向我的客户交代,我是不是要他调整?所以,我自己是这个问题的责任主体,于是马上就会牵扯到生产部要求采购部、工艺部去做调整吗?


新的问题出现了,但是生产部有权利、有能力去推动采购部、工艺部做调整吗?所以,这时候才有一个配套的部门——质量部。



明边界:职能切割,
形成生意模式

质量部是服务性的职能,还是管控性的职能?答案是管控性。质量部也要对良品率的结果负责。


如果良品率不好,到底是质量的问题还是生产的问题?


我的观点是:质量部原则上是对什么负责?答案是:对质量隐患负责。


什么叫“隐患”?采购部没有按照生产部的标准去采购供货;工艺部的工艺流程没有按照标准来执行;生产设备没有按照标准定期维护,这都是隐患。


因此,生产部要和各个部门一起把造成良品率不够的隐患全部罗列成清单,然后由质量部把这些清单分工给相应部门,要求他们自检互检。


检查的目的是检查什么?发现隐患!发现隐患之后就要清除隐患,预防不良品事故的发生。


所以说,质量部的职能就是“做预防”,只要把预防的隐患控制住了,在这些影响因素被消除的情况下,生产部如果保持不了良品率,那就是生产部的责任了。


反过来说,如果说是由于隐患造成的其他部门的隐患和事故,就应该由质量部去处理。


所以,一个“良品率”其实背后可能带来是两个“生意”(参照文章《理解经营的逻辑,设计部门的生意》):一个是正向的生产的生意,一个是反向的防控的生意,就像踢足球,进攻是前锋的事,防守是后卫的事。


一个球踢不进,你不能说又怪前锋又怪后卫,这是不行的。所以说,就是要把它切割成职能,职能就是要形成生意模式,生意模式分解成什么?驱动要素。生产部的驱动要素是以产能为导向,良品率是它的一个定语,良品率达标的产能额要达到多少?所以,它是一个正向的公式。


质量部则是反向的公式,在达到产能的前提下,会存在哪些漏洞、隐患,我是负责帮生产部防守的。因此,我主要的工作就是找隐患、负责清除、预防隐患、减少损失,从而支持生产部良品率达标的产能。


所以,设计共同指标的部门,要各自有各自的职能,从而形成各自的生意,各自的驱动要素、各自的动作分解、各自的岗位标准、各自的能力要求,共同的目标就让良品率达标。(培训部如何避免背锅?请参照文章《培训有用吗?如何证明?》

(文章整理自IPP国际绩效改进师【深圳场】复训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