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1-6691

工资不涨是员工不努力?“共赢型”组织并不这样认为

 二维码
前段时间,一位头部主播在直播间“怼”网友:

「哪里贵了?这么多年都是这个价格,不要睁着眼睛乱说,国货品牌很难的……」

「有的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

可能该主播只是一时情绪上来,或状态不佳才口不择言,但瞬间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工资没涨,是因为我们不努力,不认真工作吗?

有没有可能是努力了还没得到回报?有没有可能是企业分配机制出现问题?

人是环境的动物,员工的行为很容易受到组织结构和文化的影响,而这背后的核心来自于组织的机制。组织机制就是游戏规则,好的规则能让普通人成为奋斗者,不好的规则会让奋斗者失去奋斗的心。

改进咨询认为,要形成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的势头,就需要在文化、理念、制度和机制层面提供科学的保障,这样努力和薪资提升才能形成正比。


组织能力强的企业员工更努力


经常有管理者这样描述:咱们企业就是一所黄埔军校,不断给行业提供人才,很多在我们这里不咋样的员工,到了谁谁那里都做出了很好的业绩等等。

为什么一个员工在A企业多年创造不出太好的业绩,但是到了B企业能很快创造不错的业绩?这个就和企业的组织能力有关系,组织能力强的企业有激发员工的斗志的能力,反之,组织能力差的企业会抑制员工的意愿和能力。

员工之所以不能够创造出好业绩,来自于三大障碍的原因:
1、意愿型障碍,员工缺乏创造价值的热情,要么个人已经小富即安,要么感觉奋斗无望,提不起奋斗的兴趣;
2、能力型障碍,有些员工很想创造价值,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工作标准指导,没有高效的方法论和工具支撑,久而久之,信心泯灭;
3、制度型障碍,有时员工没有创造业绩的想法和动力,因为公司制度决定了做的多做得少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做的越多错的越多,为了不惹麻烦,干脆还是少做点事情为好。

在能力和意愿层面,更多是员工占主导。但是,如果企业让有意愿和有能力的员工寒了心,就说明制度出了问题。在这三大障碍中,最重要的是“制度型障碍”,因为组织的制度会形成某种文化和潜规则,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意愿和能力。

学者柏杨曾经提出过“酱缸文化”:组织的文化就好比一个大酱缸,把青菜扔进去待几天拿出来就成了“酱菜”,把萝卜扔进去泡一段时间后就成了“酱萝卜”,哪怕是一把铁锁被扔进去,时间长了也会成为“有酱味的铁锁”。

人是环境的动物,员工的行为很容易受到组织结构和文化的影响,而这背后的核心来自于组织的机制。组织机制就是游戏规则,好的规则能让普通人成为奋斗者,不好的规则会让奋斗者失去奋斗的心。

作为创造价值的组织,企业需要各算各的账,如果认为自己有价值,也能给别人带来价值,就说明事情具备了发展和成长的基础。

摆脱控制型管理


事实上优秀的企业往往是成就他人的平台,当更多的人能够源源不断地从企业获得价值,这家企业自然能够生生不息。

有些管理者不太明白这个原则,在缺乏经营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不仅希望控制自己的员工,甚至希望控制客户和供应商,这种以“控制”为特征的管理思维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未来的合作需要建立以“释放”为特征的经营思维,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帮助他人、成就他人。

作为创造价值的组织,企业需要各算各的账,如果认为自己有价值,也能给别人带来价值,就说明事情具备了发展和成长的基础。

按照各自算账的原则形成两个维度,一是看企业赚不赚钱;二是看员工赚不赚钱。由此带来了四个象限:
1、企业赚钱但员工不赚钱,称为富庙穷僧,这样的组织将很难留住优秀的员工;
2、企业和员工都不赚钱,这是双输的局面,企业将从辉煌逐步走向落寞;
3、员工赚钱但企业不赚钱,就是常说的“富了和尚穷了庙”,这样的组织的发展通常不可持续;
4、企业和员工都能赚到钱,这就是“双赢”的局面,企业会越来越繁荣。

以上四个象限中最可惜的就是“双输”的局面,很多企业在“控制型文化”的引导下,形成了各种所谓的管理手段,希望管控住他人的思维和行为,但往往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比如,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规定了员工浪费就会得到相应惩罚的制度,于是员工会把没有用完的螺丝钉塞到下水道里;另一家家具企业的员工在切割标准板材后,将仍然可以使用的边角料全部切割成废料,因为公司的制度规定了“边角料”的尺寸大于一定的标准则会被扣工资。可见,最后的结果完全违背了制度制定的初衷。

形成员工和企业共赢体系


曾仕强教授回答:“从中国式管理的角度来说,什么是‘执行力’”这一问题,只用了三个字:我愿意。什么是执行力?曾仕强回答了三个字

短短的三个字揭示了执行力背后的原理,就是员工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执行力是最强的。

作为管理者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控制”,更要考虑建立什么样的文化和制度来释放员工的意愿,来形成员工和企业共赢的格局。

在企业中,通常前台的价值衡量相对容易,但是越到后台越难,这就经常导致了后台员工积极性不高,因为无论业绩好坏,跟他的关联性都不强。到了年底,年终奖金分配就成问题。

一方面,员工自己说不清自己创造的价值,他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领导也无从得知,要么就是凭印象以工作态度为依据,要么就是象征性地意思一下,双方彼此都不满意。

改进咨询倡导一条重要的理念,叫“一切皆生意”。即每个部门都假设自己是企业为了实现某个战略目标而花钱雇来的、能够交付独立价值的外包公司。

既然是外包公司,就要考虑产品是什么?如何为产品定价?等问题。如果要形成共赢关系,就必须要把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说清楚。

以市场部为例,怎么去衡量自身价值呢?怎么证明这个价值是本部门独立创造的呢?市场部的产品到底是什么?不是市场开发方案、不是品牌建设、不是媒体合作等,而是潜在客户数。

如果从战略目标出发,假设收入=潜在客户数X成交数X客单价,那么成交数和客单价由销售部负责的话,“潜在客户数”就应该由市场部来负责。因为无论是市场调研、还是品牌宣传,这都是市场部获得潜在客户数的手段。

其他部门也是一样,人力资源部门的产品是合格的员工数,财务部的产品就是财务报表等等。

总之,在整个利益链条上,所有参与创造价值的员工都需要参与分配,大家统一脑袋、统一思想,坐到同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板凳上思考问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而形成部门和部门、员工和企业之间“系统的”、“可咬合的”、“相互支撑”的合作关系。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员工发挥最大的能动性,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内部组织架构需要的科学的分配机制才是关键。

毕竟商业的本质,是交易。交易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员工想要涨工资,得努力提供更大的价值。企业想要员工努力工作,何尝不是如此?

价值是前提,策略是路径。无论是员工还是企业,想要获得什么东西的时候,先问自己能不能提供对应的价值?

提供价值,是一切交易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