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1-6691

困住你的,从来就不是孔乙己的长衫

 二维码

编者按

“孔乙己文学”火了,人们代入孔乙己的角色,述说着被学历“束缚”的不幸——知识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因而无法心安理得地“拧螺丝”。然而单一地归咎于学历本身,真的能够化解现实中的困境吗?
图片

互联网文学背后的焦虑

继“躺平”“内卷”之后,网络上近来又兴起了“孔乙己文学”。


所谓“孔乙己文学”,就是在高失业率、工作难找的背景下,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以鲁迅笔下穷酸潦倒又放不下读书人身段的孔乙己自嘲,认为自己就是小说《孔乙己》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而那一纸学历则是“孔乙己身上的长衫”。


说起来,互联网时代,新表达层出不穷。从“丧文化”“佛系”到“废话文学”“林黛玉文学”,越来越多的人借助互联网文学投射自己的各种情感。

互联网文学的宣泄,是情绪焦虑,是自嘲,是面对困境的求救,更是心里的呐喊。虽然在网上高喊着“躺平”,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可以真正“躺平”“摆烂”?网络表达对于大多人而言是一种独特的解压与打趣方式,而绝不应被看作是周遭生活的主流选择。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绝不能让“焦虑—羞耻—绝望”成为一个情绪闭环,而当思考如何走上“焦虑—勇气—希望”的正循环道路。

不接纳焦虑才可怕

这些场景或许你似曾相识:

在某大公司楼下卖淀粉肠的青年,竟是某重点大学毕业生;

吃烤面筋时发现烤串的小姐姐是给自己打过针的三甲医院护士;

吃冷面时发现做冷面的小哥哥穿着某重点大学衣服……


你会发现,总有人能远离精神内耗,认清现实,放下学历的架子,脱下了“孔乙己的长衫”。


可有的人面对现实的困境,却无限制拖延时间,期待问题自己消失;有的人甚至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干脆麻醉自己,把问题抛到脑后。但这样都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困境若始终存在,焦虑便越发肆虐。


余华老师和罗翔老师在《保持对话》节目中对“焦虑”进行解读,并将产生焦虑的底层逻辑归因,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焦虑是必然的,我们应该看到积极的一面:
一个焦虑颜值的人,会注重保养;
一个焦虑身材的人,会保持自律;

一个焦虑孩子教育的家长,会不断学习;

一个焦虑企业生存的老板,会不断创新和改进……


焦虑不可怕,你不接纳它才可怕。


无论愿不愿意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我们都需要明白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事情时,不是直接以“躺平”自嘲、逃避,而是减少精神内耗,学会识别真正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方案,从容面对生活难题。


解决焦虑的有效路径

“孔乙己文学”诞生背后,我们常常听见这样的回答:简历投递后石沉大海;面试结束后杳无音信;好不容易等来了offer,薪资太低不符合预期……


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也会被各种“问题”所困惑:员工只会“指哪打哪”,缺乏积极性;每年的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优秀员工流失率太高……


大家迷失在各自的困境中找不到出口,然而,这些使大家焦虑的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吗?


其实这些并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主观的判断和认知,甚至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围绕问题的厘清,我们梳理了下表所示的六个基本概念:

名词

解释

症状

看得见的表象

问题

现状与目标间的数据偏差

原因

导致症状的可测量的要素

策略

解决问题偏差的方法

计划

实现策略意图的步骤

结果

所有计划与投入的产出


可见,很多使我们焦虑的“问题”其实更多的是症状。“问题”和“原因”也经常被混淆,比如需要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一定会有人这样表述:因为什么。其实这是在描述“原因”。

另外,有人经常将“策略”和“计划”混淆,比如需要解决一个问题,现在开始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马上会有人说:我立刻去找某某某。这个表达其实是“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如果没有能在“策略”层面达成共识,跑上十趟也未必能解决问题。


正如医生给患者看病,需要通过检查来确认患者的真正问题,然后才能给出治疗方案。如果一位医生只是简单地了解患者的症状,就立刻开出单据,让患者第二天就来做手术,这个患者无论如何也不会前来的。


所以如何识别、界定、分析和解决真正的问题,才是实现“焦虑—勇气—希望”情绪闭环的有效路径。


哲学泰斗伏尔泰曾说:“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唯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互联网文学是为了舒缓压力,为了更好地前进,但不要沉溺其中。管理好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逆境,识别真正的问题,找到解决路径,才能厚积薄发。


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者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

图片

END

改进咨询品牌中心

撰文 | 大红

编辑 | 谢丹儿

排版 | 大红

设计 | 未

资料来源:《管理的逻辑》丁晖、顾立民著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