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沃土,向世界传递中国企业管理之声 ——专访改进咨询联合创始人、国际绩效改进协会候任主席顾立民 二维码
//荣誉的背后写着两个字:中国 /// PEOPLE 《培训》:作为ISPI成立60年来首位出自中国的主席,您如何看待自己此次的当选? ISPI成立于1962年,是从事组织效益提升研究与实践的专业性国际组织。自20世纪90年代,我便接触和学习绩效改进,2001~2002年曾任ISPI明尼苏达州分会主席,2003年取得“绩效改进专家”(CPT)认证。 2005年,我开始回国推广绩效改进,探索绩效改进、企业管理的本土化。在与丁晖老师联合研发出GPS-IE®管理理论后,我们每年都会带着实践案例到ISPI年会上宣讲这一方法论,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认可。在此背景下,2017年我当选为ISPI董事并连任,今年竞选成为ISPI下一届主席。一路走来,也算是水到渠成。 当然,除了个人努力,这种荣誉更离不开我背后的两个字:中国。“弱国无外交”,各时代各领域概莫能外。此次当选,也意味着中国在绩效改进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引起全球的关注,被寄予将其落地生根并发扬光大的厚望。 《培训》:您认为国际上对中国存在这种期望的原因何在? 绩效改进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社会经济环境的土壤,而当下中国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2006年,我在做企业大学咨询时就提出了企业培训的两段论: 第一阶段为学习发展阶段,通过培训的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实施、评估等,培养员工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但涉及到知识转化问题。这一阶段的主阵地在美国。二战后美国经济高歌猛进,企业培训领域诞生了许多大师,创造出大量模型、方法论,如HPT(人力绩效技术)模型、人力资源三支柱、柯氏四级评估等学习发展领域的经典理论。 第二阶段为绩效改进阶段,采取系统的方法,聚焦企业业务战略和业务实现的过程,以加强培训与业务的连接。ISPI的出现,便是西方从培训发展走向绩效改进的一个标志。但是,由于西方的企业管理成熟度非常高,改进方法论、工具长期以来更偏重于在成熟组织下个人行为的改进,相比第一阶段很难产生质的飞跃。 与之相反,中国当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在全球经济普遍萧条的情况下,中国2021年第一季度GDP增长18.3%,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伴随着高成长的经济环境,中国企业在短短二十多年发展起来,大量企业面临的问题是组织体系不完善,需要的是系统而非局部的改进。从实践与理论创新的角度看,企业管理、组织绩效改进在中国拥有更好的发展环境。 //把握历史机遇,发出中国的声音 /// PEOPLE //我们要学习,再学习 /// PEOP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