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点亮现实,学习照明未来 二维码
作者/丁晖/《管理的逻辑》作者 2021年2月26日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不得擅自转载、复制、引用。如需使用,需与作者取得联系,征得授权。一旦发现侵权问题,将有权追究侵权责任。 杨益民 中国银行上海国际金融研修院党委书记 中银大学副校长 一、中银大学成立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中银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于2020年的5月8号。实际上百年中行从建行之初,就确立了“视人才培养为百年不易之准则”,中国银行的这一百年准则确定的百年树人这件事,一做就坚持做了109年。 中银大学成立揭牌仪式上安排播放了致敬中行培训人的节目,非常的感人,一位培训老人回忆,远的不说,单是改革开放后,1979年刚从人民银行分设的中国银行,职工总数11,000人,其中1/3是新招聘的高中毕业生,由于刚恢复高考不久,每年分配给中行的大学生仅有12人。没有人才怎么办?我们自己培养,于是中行先后在广东创建了国际金融学校,在北京成立了职工大学,在上海成立了国际金融干部管理学院,以及后来逐步建立的海内外培训中心、北京、上海国际金融研修院(我所在的上海院1982年始设,2016年新建)等,为中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际金融专业人才,支撑起了中国银行一步一步从当年作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茁壮成长为股改上市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巍峨大厦,百年中行的这个百年传承和百年积淀,永远值得我们敬重和怀念。 这么深厚的积淀,为什么迟至去年才挂牌中银大学?原因是需要成立中银大学承担新的重任和重托。站在中国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成立中银大学是中国银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动求变应变实行的一项重大改革工程。 董事长在开年伊始就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经营形势和环境,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面对更为艰巨而光荣的发展任务与目标,百尺竿头更上层楼,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习,多次提出要将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上升为百年中行基业长青、源远流长的战略性任务,并明确2020年是中国银行的大学年!董事长还从金融的本质出发,站在整合资源、配置资源的高度,提出中银大学既要为员工和集团提供培训支持,还要为客户和社会提供融智服务,这意味着新建中银大学不仅仅是培训的那些事,还要与中国银行一道担负起融资+融智、金融+非金融服务的双平台职能。 的确,回望企业大学发展历程,我以为已呈现了四大变化,一是超越培训正在成就新价值,二是互联网平台转向学习正处新风口,三是互联网+金融+学习正孕育发展新模式,四是学习教育培训生态圈将成为竞争新场域。换句话说企业大学已从员工培训、人才培养的高地,升级成为企业战略落地的推手、组织变革的摇篮、业务发展的伙伴、绩效改进的专家、客户营销的场景、创新孵化的园区,文化传承、锻造和修炼的熔炉。 环顾四周,以成立企业大学为突破口推动企业变革转型的中国企业已越来越多。比如同业当中,2014年的农银大学,2018年的建行大学,还有更早的招银大学,平安大学等,其他企业如华为大学、华润大学等更是树立起了行业的标杆,腾讯、阿里、字节跳动、喜马拉雅等互联网企业则瞄准学习培训市场,切合客户的内容需求,建立起了学习生态圈和社群。这些优秀企业大多倡导企业大学不仅是人才培训培养基地,还是企业开辟的第二战场、发展的第二曲线、转型创新的另类平台、流量用户的新入口和竞争制胜的法宝。哈佛中国中心的专家形象地比喻企业大学已不再是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服务区,而是抵达目的地的另一条高速。 有鉴于此企业大学已经成为优秀企业的标配,成为企业竞争的软实力和巧实力,成为一条新赛道、一个新物种、一种软刚需和冷热点。中银大学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银行将迈向一个新时代,开启一段新征程。 二、中银大学的使命、愿景和目标 中银大学的建设顺应上述时代发展的新趋势,首要契合中行的战略。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银行,在刚刚结束的2021年全行工作会议上,确立了“融通世界,造福社会,奋力建设全球一流现代银行集团”的使命和愿景,明确了“卓越服务,稳健创造,开放包容,协同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和“一体两翼”即以国内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全球化、综合化为两翼的新发展规划。中银大学首要必须服从服务于集团的战略规划,相应确立了“建设具有崇高价值追求、先进办学理念、鲜明特色优势和卓越品牌影响的全球一流现代金融企业大学”的愿景,承担“赋能员工、赋能集团、赋能客户、赋能社会”的使命。 具体目标按可衡量、具标志性、有里程碑要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把握专业化、数智化契机。充分利用大数据、AI、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建设11大专业学院、学科体系和数智化学习中心,赋能全员成长,成为行内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关键岗位核心人才培养的新高地,进阶国内优秀企业大学前列。 第二层,注重平台化、特色化发展。充分发挥我行传统特色优势和中银大学平台作用,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推动全球化、综合化新发展战略的落地,推进全球一流现代银行集团建设,成为 在全球金融、综合金融领域****的特色化行业大学。 第三层,顺应场景化、生态化趋势。与外部高校和合作机构共建共创学习培训自生态,并融入全行教育学习战略性场景和银政校企大生态联盟建设,为内外部客户、合作伙伴和国家社会提供培训支持与服务,为客户和社会创造溢出价值。最终建成四个赋能的平台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 三、中银大学优势和特色 全国企业大学已建、在建数以千计,中银大学前身可上溯百年前,但去年才正式挂牌成立,能否后来居上?怎样脱颖而出?这是我们思考最多的问题。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教育培训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现培训理念的重塑、培训资源的重配、培训架构的重组和培训体系的重建,确保中银大学的先进性、特色性和实效性,充分体现新时代特征,希望做到5个与众不同。 首先是办学理念不同。中银大学倡导产学研创一体化,这是办学理念的一次重大突破。一般大都提产学研一体化或者产学研用一体化,将创新纳入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我行致力于科技变革、锐意转型创新的特质。产学联动势必破解业务发展与培训两张皮的长期矛盾;研修并举则有利于将我行重点打造的中银研究、产品研发体系与学习和业务发展紧密相连,使研究研发和培训推广相互转化;而训创结合致力于追上目前企业大学界最为推崇的华为大学训战结合的理念,战要为用,创不仅要用,更强调创新引领。 其次是治理机制不同。中银大学推行产学研创领导小组和校董会机制下的校长负责制,奉行教育家治校,专家治学的治理思路,并逐步向股份制办学的治理模式转化。这在企业大学界应该是一大创新尝试。校董制由董事长亲自提出,我们做了专门研究,在国际大学通行,国内数百家公立大学试行不少是浅尝辄止,部门民办大学施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企业大学则凤毛麟角,中银大学着力推行旨在向全球一流现代金融企业大学看齐。第一批校董会和专家委员会成员吸纳了来自于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交大、牛津、新加坡国立、腾讯、阿里、麦肯锡、德勤、IBM等企事业单位的权威专家和知名学者、企业家、银行家担纲,首届全员学习节期间举办的校董、专委专场论坛活动吸引了大量学员和客户关注。 第三是管理架构不同。中银大学建立一部两院四分院的组织框架,总行设立教育发展部和北京、上海两家国际金融研修院作为直属机构,海外成立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四个中心,并设立教育发展专员,推进教育培训与人才发展、业务发展、组织发展甚至客户发展、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是冲破教育培训供需脱节瓶颈制约的有益实践。教育发展部显著不同于大多数同业的教育部或培训部,突出业务合作伙伴、绩效产能改进和变革转型推动等职能定位。当然企业大学最重要的价值、最核心的使命仍在于成为企业能力管理和能力发展、人才管理和人才发展的组织,不同于人力资源部,可上升成为人才发展部,实现各类人才充分涌流和辈出。 第四是培训平台不同。中银大学注重线下培训基地建设,除了上述一部两院四中心,境内外40多个分支机构还建立了培训机构。在这些线下培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之上,中银大学更加注重前沿信息科技在教育培训领域的创新应用。尤其在疫情肆虐的当下,数字化学习和工作平台井喷而出,ZOOM、得到、钉钉和飞书满天飞,但企业大学这方面胜出者寥寥。我们提倡建设智慧校园系统、知识管理系统、中银学习平台和数字化创新学习空间,大幅提升线上办学、网络办学能力。特别注重学习需求洞察、学习技术更新和学习用户管理,打造以学员为中心、线上线下一体,覆盖集团全员和客户的智慧分享、知识共创和体验贯穿学习工作全旅程的数字化学习引擎与中银大学云平台建设,这是利用科技手段变道、换道,后发先至、后来居上的不二之选,可以大大拓宽培训的覆盖面和学习渗透率、有效性,首届全员学习节全员参与、全球共享,参与度高达80%,这是办传统企业大学无法企及的。 第五是学习生态不同。中银大学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和培训咨询机构广泛合作,持续提升对外开放办学、联合办学的能力,打造全球合作共享化的学习新生态,尤为注重引入全球一流教育培训资源,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能力、机制、模式与中银大学建设有机结合,彰显中银大学的国际化特色和优势,并为我行教育培训自生态和银政校企大生态联盟建设提供支援,使中银大学成为我行互联网金融服务、战略性场景和超级用户群的入口与平台,推动我行建成学习型银行和学习的银行。 四、中银大学前瞻理念和思路的落地保障 新成立的企业大学理应作出更加前瞻的努力和探索,推进企业大学的新生。如同历经千年的大学到现在已经走到历史性变革的前沿,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企业大学也应该脱胎换骨,未来学校、未来大学不可能永远长成原来或今天的模样。 中银大学的愿景目标是建设全球一流现代金融企业大学。如何保障宏伟目标的落地?核心是前述产学研创一体化的办学新理念、面向社会开放化的治理新模式、教育发展融合化的管理新架构、线上线下数字化的培训新平台、合作共享全球化的学习新生态这五化五新建设思路的跟进落实。 重点是协同总行各主要业务和管理部门建设好11大专业学院。总行教育发展部和海外四个中心负责对口全球金融学院建设,北京研修院负责对口领导力学院、组织发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风险合规与反洗钱学院四家专业学院建设,我们上海研修院负责对口长三角金融学院、公司金融学院、财富金融学院、科技金融学院、绿色金融学院和普惠金融学院等六家专业学院建设。在刚刚召开的2021年全行工作会议上,董事长站在奋力建设全球一流现代银行集团新征程的高度,明确提出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消费金融、县域金融六大新金融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这对全行抢抓新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战略性。上海院负责对口的六家专业学院,与全行“十四五”规划确立的新发展领域紧密契合,相信11大学院特别是六大新金融学院势必加快推进和落地。 其中重中之重是响应国家产教融合战略,落实好总行党委确定的科技金融学院、绿色金融学院和普惠金融学院的对外合作共建,发挥中银大学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化办学的巨大潜能,持续深化和创新与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及优秀企业的合作,开展开放办学、联合办学先行先试,全力打造我行融资+融智、金融+非金融服务新平台和新生态。在总行领导亲自直接推动下,目前已与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签订了两山绿色金融学院共建协议。与中国银行业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达成了普惠金融学院合作意向。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了《中银大学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以及科技金融学院专项合作协议,明确共同探索市场化合作共建科技金融学院的新机制和新模式。综上所述整合内外部合作共建力量,是中银大学落实落地、做实做强的重要保障。 五、中银大学近一年实践的初步成效 中银大学成立之后,围绕总行“一体两翼”、“三大文化建设”、“四个持续发力”、“五大攻坚战”战略部署,主动谋划、有序推进全年重点培训项目设计、研发和实施,构建中银大学专业化主体、全球化、综合化两翼和数字化、平台化、场景化、生态化以及敏捷人本合规文化的培训模块与体系,做好新发展战略落地四梁八柱的培训支撑,践行赋能员工、赋能集团、赋能客户、赋能社会使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赋能社会、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和脱贫攻坚仗,先后实施8期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金融研修班,来自全球各地的200多为政要、银行家、企业家参加培训,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做出贡献,受到各国政府欢迎和我国相关部委充分肯定。定点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和优秀扶贫干部培训班,特别是总行定点扶贫点陕西咸阳北四县党政干部培训班更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助力长三角勇当科技创新开路先锋、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实施的长三角工业互联网、政府融智平台、人口流动研究、金融要素市场生态圈建设等研发项目,以及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开发的赋能社会、服务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关培训项目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是赋能客户、服务重点客户。组织实施“慧政学堂”、推出系列政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类客户研讨班,协助江西、湖北、青海、海南、黑龙江等省市分行实施银政企客户定制化培训。印象深刻的国家支持湖北抗疫金融一揽子政策研讨班,受到湖北省政府从省长到各地州政府市长高度称许和由衷感谢,金融支持海南自由贸易岛建设政策研讨班,远至西沙的客户说实现了金融服务0距离,树立中银大学对外培训服务的品牌影响力。 三是赋能集团,服务全行规划。开展使命愿景价值观、方法论和发展战略解码和文化传导培训,研发实施“中坚敏行”敏捷转型工作坊,开展敏捷人本合规核心文化培训,开发“敏捷转型”专题课程,推进我行敏捷转型落地。开展企业级架构1号+绿洲工程、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场景建设和网点转型等项目培训,助推全行业务高质量发展。 四是赋能员工,服务重点人才。 董事长在今年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中国银行的百年历程充分证明人是最宝贵的因素,建设全球一流现代银行集团必须依靠一支政治过硬、具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人才队伍,必须加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培养,并指出人才红利是最大的红利。上海研修院作为中银大学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切实做好人才发展、人才梯队建设相关培训工作。加快做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研和课程设计,围绕全行急需的专业人才培养推出系列培训项目,聚焦科技金融、财富金融、消费金融、县域金融等新金融领域核心专业能力,打造各业务条线横向全覆盖、各层级人才纵向全贯通的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紧盯相关专业领域数十顶尖专家、数百资深专员、数千高经人才、上万中初级员工开展培训培养,力争覆盖全体,赋能全员,促进专业人才深耕专业领域,推动专业价值追求在全行蔚然成风。 六、中银大学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探索 2020新冠疫情将在线教育从“可选项”升级为“必选项”、“优选项”和“首选项”,数字化的学习相信也不只是疫情间的昙花一现,而是一项益短期、利长远的常态工程,是教育行业的再出发。遭遇困难时,只有学习的人,才能面向未来,只有改变自己的人,才有未来,只有为未来解决问题的企业,才有希望。这是对学习的召唤,也是对培训体系改变的呼唤!企业培训不能只满足于画延长线,多办几个班,改一个大学的名号,而应该是大变革、大创新,这才意味着大学的新生。总行要求我们要主动适应内外部形势变化,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打造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新培训。北研重点打造中银大学云平台,我院则以建设数字化创新学习空间为抓手。该空间定位为全行数字化创新培训基地和产学研创融合中心,于2019年完成总行立项,截止目前,项目总体框架已施工完毕,完成了中期验收,二季度将完成主体建设并启动试运行。数字化创新学习空间将以创新学习、学习创新为主题,构建沉浸式数字化学习新场景,围绕行动学习主线,设计体验式、模拟式、实验式数字化学习旅程,联合各业务部门及中银金科等单位,建设敏捷开发交付共创空间和路演推广平台。当前重中之重要做好创新学习空间利用和运营管理,着力提升使用效率。 另一个有益尝试就是做好一年一度的全员学习节。我们选定每年5月8日在中银大学成立纪念日和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举办中行人自己的学习狂欢节。今年我院将牵头组织实施中银大学第二届全员学习节活动。去年6月我院参与设计,北研负责组织实施的中银大学首届全员学习节,取得了圆满成功,营造了全员学习、全球共享的良好氛围,也推动了教育培训工作多项转型突破。为做好本届学习节,我院将以智慧共创的方式,在借鉴去年良好经验的基础上,力争在品牌力、生产力和参与感、获得感上做进一步探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境内外机构相协同、总分行强联动、学习与工作强链接的方式,实现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转型和培训学员客户的全覆盖,提升学习生产力和价值贡献,让中银大学真正成为员工专业化成长的乐园和依恋。 七、中银大学未来发展的构想与展望 中银大学的愿景是建设全球一流现代金融企业大学。距离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十四五规划起步开局之年,主要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做实大学的根基。大学为学,有容乃大,在大学这个熔炉中,我们要整合引进内外部力量,打造丰富而厚实的平台与生态、学科与教学、运营与保障三大体系,建立五个结合机制,形成强大的发展根基和能力。这三大体系之中的平台生态体系是指智慧校园平台,知识管理平台,中银大学云平台和中银学习生态联盟。学科教学体系包括11大学科体系和学员库、师资库、课程库、案例教材库和教学方法工具箱,我们成为“四库一箱”教学内容体系等。运营保障体系是指敏前台、强中台、精后台的运维服务体系。五个结合机制是指训创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育用结合的人才开发机制、供需结合的协同管理机制、统分结合的资源配置机制、内外结合的市场运作机制等。 的确,与通常意义上的大学相比,我们没有特别宽大的校园和校区。但我们更加注重以学员为中心这个核心价值观。我们虽然没有大楼和大师,但我们有源源不断的大师兄、二师兄和小师妹,30万永不毕业的学员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要建立与人才成长周期相匹配的学员管理、学员选拔、学员评鉴和学员跟踪服务体系,建立学员成长档案,激发起全员学习的积极性与内生动力。 我们没有特别充沛的教师和员工队伍。但蔡元培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我们可以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以兼为重,内外协同、以内为主,包括行内外、专兼职、离在任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真正揽天下英才为所用。 我们没有特别有影响力的课程和教材。但我们有实战经验和实践案例,建设、运营和管理好内部数据库和案例库是企业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中银大学将为每一个业务问题的解决提供即时的知识供给,我们提供的产品是外部培训机构无法替代的企业内部战略重点项目,以行动学习的方式进行实战演习,解决业务发展的实际难题,形成助推和反哺基层一线经营管理的解决之道。我们期待所有这些变化可以持续生发。 二是做出金融企业大学的特色和品牌。金融企业大学必须打好金融牌,中银大学提出过学习银行的构想。什么是学习银行?首先是一家与众不同的、新时代的企业大学。企业培训从学徒间、培训中心、企业大学进阶到学习银行,意味着揭开了企业大学4.0的帷幕,与工银、建银、招银大学不同,也与华为、华润、苹果大学迥异,甚至跨越了西湖、混沌和得到大学,有机会从一个跟随者、追赶者转身成为新赛道的领跑者。 其次是一家与时俱进的、新生代的银行。银行从物理银行、网上银行、移动银行到金融科技公司,进入到了银行4.0。数字银行、开放银行、场景银行、生态银行应运而生,意味着未来银行服务无处不在,但不一定在银行。不在银行的服务惟有融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互联网+工作、+生活已创大批巨无霸或独角兽,但+学习却鲜见集大成者。学习是如此重要,与生俱来,活到老学到老,伴随人的一生,可谓人生第一场景,谁能执学牛耳?学习银行与时俱进,为学习者建立银行,为银行建设学习生态圈。千千万万的学习客户可通过学习门户、开立学习账户、交易学习商户转变成学习用户,五户融合形成学习新生态,使中国银行成为客户终身相随、永不背弃的学习型银行和学习的银行,使中银大学真正建成**特色的学习平台和卓有影响的学习品牌。 培训点亮现实,学习照明未来。中银大学依靠历史的积淀走到今天,应时代的召唤走向明天,随大学的新生适应未来,用学习的银行创新当下。中银大学将与30中行人以及更为广大的学习客户、学习用户一道岁月长伴,点滴相长! 获取更多精彩文章 ▼ 上一篇将心注入,精准赋能
下一篇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