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1-6691

国企人才发展的特点

 二维码

作者/丁晖/《管理的逻辑》作者

2021年2月14日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不得擅自转载、复制、引用。如需使用,需与作者取得联系,征得授权。一旦发现侵权问题,将有权追究侵权责任。

周忠科

国家能源集团党校常务副校长、国家能源集团管理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神华培训中心总经理,集团党建研究所所长。国家能源集团由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原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并重组而成的中央直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合并后在世界500强中排名100位左右,主要业务含盖煤炭产业、电力产业、运输产业、化工产业、科技环保和金融产业等,被称为“国家能源保障的压舱石”。2018年5月两家党校和管理学院重组,成为集团党校、管理干部学院、党建研究所和培训中心有限公司四位一体的机构。

作为学院重组后的第一位负责人,周忠科校长具有多年业务一线的工作经历,早年在煤炭科技型企业工作了8年,又在国家能源的化工企业总部及煤制烯烃和煤制油企业工作了14年,第一专业是采矿,一直考虑企业运作规律,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清华大学经管院的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是中国矿大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他认真研究企业成功之道和机制建设以及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和管理的结合,因此能够站在业务的角度理解业务部门对培训的呼唤和需求,今天就周校长提出的几个观点进行分享。

一、工作就是培训,培训就是工作

国家能源集团属于多种业态共存,且有几个业态均属于行业老大的地位,在实现集团战略过程中,管理干部学院首先要确定好自身的定位,即主要面对“处级”以上的干部培训或“科级”以上的年轻干部培养,来推动培训工作上接集团的战略,下接成员企业的绩效。由于整个集团在培训领域中就这么一个单位,面对多种需求还是要去服务和满足,如海外人才培养、培训专业人才培养等。

在培训体系上有一个主线:青年干部培训班,基层业务单位负责人的履职培训,面对其他的对象则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来广泛覆盖。基层企业负责人履职能力培训班,可以分成不同行业来办班,学来负责组织实施,各部门专门负责内容提供,通过“工作就是培训,培训就是工作”理念的践行,努力将培训工作嵌入到各业务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去,如业务单位有与国家部委之间互动的需求,则设计出相应的培训项目并邀请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来讲授、互动,就是培训融合业务的方式之一。

党校有5个分校,不同分校具有不同的专业定位,如神东分校以煤炭为主,徐州的电力,宜春的风电,大渡河的水电,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涵盖了中国的东南西北中,未来可以形成总分结合、资源共享、协同高效的合作关系。各分校过去通常会设计独立的培训项目,现在通过党校统一的线上管理学院,形成内容的共享。除此之外,作为总校在业务上还具有培训标准建立、价格约定的指导作用,以及组织全国培训工作者、培训师培训等活动,促进专业成长和资源互补。

二、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培训的需求不同

面对国企培训工作对业务的价值,周忠科校长把企业业务分为三个类型:

1、基础产业型,即依靠规模基础设施的投入来拉动产出的产业,如煤炭、电力、钢铁、房地产等;

2、客户关系型,需要依靠与客户之间的深度交流来获得认可并合作的产业,主要是生产服务业和管理服务业;

3、产品创新型,依靠技术的开发和产品的创新迭代来持续稳定市场份额的产业,如通讯、互联网、新材料等领域。

基础产业型的企业对管理的要求有限,比较强调土地、设备等重资产的投入,基于各项关键工作的标准,人能够发挥的能动性作用比较小,因此对人的培养更加强调一致性;客户关系型的产业中,要求从业者具有更高的素质,来激发每一个个体在面对客户时能够发挥更大的潜力和价值,人在绩效实现中所发挥的作用比较大,在这样的业务中,人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需要持续的开发;产品创新型的业务更加强调产品对客户满足中体现高性能,多样性、个性化等,创新型的人才获得与培养就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

很多人误认为国家能源集团是高度垄断型企业,事实上集团多数业务都属于高度竞争的产业,如在发电端,国家电力改革强调一省一策,因为各地的资源属性不同、运输半径不同、投资周期不同,直接带来了不同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同,属于典型的重资产的基础设施型,所带来的挑战是“培训有效性”,多年来其实更多企业培训提供的是“知识传递”,更加靠近于“教育”,单项传递、统一思想,统一语言达成思想共识。而培训工作需要协助业务部门消除差距,下面将通过对培训的实践形成的体会进行分享。

三、培训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作为企业的培训负责人和从业者,首先要认同并高估培训的专业价值,要放到5-10年来看待培训,坚信在组织战略实现中培训工作的不可替代性。一支强有力的军队要具备领导力、战斗力也同样体现在培训组织和培训实施上,要放在全局中站到整个集团的层面来看待培训,让培训为组织未来的发展创造更有效、更大化的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培训的科学和规律,在这方面顾立民老师主持的《国际培训大咖50谈》这个节目中,就有很多曾经在专业教科书上出现的专家,如柯氏四级的传承人、ADDIE理论的设计者等,他们的内容需要反复的看。

周校长对于培训的实施方面总结了“九凡九必工作法”:

1、凡是培训,必须精准,说的是培训需求的界定;

2、凡是精准,必有主题,如集团战略培训项目、“一体化”共识研讨等;

3、凡有主题,必有预演,不仅要开教学研讨会,还要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流程走一遍;

4、凡是预演,必有聚焦,强调解决一个关键问题;

5、凡是聚焦,必有引导,把结构化研讨,行动学习等的共创环节,用引导师帮助,形成行动计划和策略;

6、凡是引导,必有成果,强调研讨课程需要有明确的产出;

7、凡是成果,必有应用,知识的学习和研讨的成果需要转移到工作实践中;

8、凡是应用,必有追踪,训后的绩效支撑手段要跟上,要和业务部门协同,开展行为、过程和结果的评估;

9、凡是追踪,必有改进,评估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奖惩,更是为了工作改进。

九凡九必既可以看作一个行动学习的过程(精准界定问题),也是来自于ADDIE的展现(精准培训目标,精准培训策略、精准匹配策略、精准促进对象)。作为管理专业科班出身的培训负责人,周校长一直关注于培训在管理中持续改进的价值,不仅指绩效改进,更是管理改进,为此他一直在寻找这方面的资源,可喜的发现除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有管理改进的内容外,改进咨询对管理改进研究的系统性和可落地性比较具有价值。周校长强调需要将“产学研”集成到培训工作上来,形成“培训”和“咨询”一体化的过程,通过学习、研发、咨询、沉淀,在创新领域中尝试将前瞻性技术和应用性技术融合,为组织的未来储备能力。

在“九凡九必工作法”中,还比较强调参观、实践、研讨的重要性,不管线上的知识共享发展到什么程度,线下面对面的学习方式在短期还是不可替代的。线下就是要构建交流、研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自己做不好但看到他人就容易找到答案,把研究的所需和产业的所求要结合起来。重资产企业的转型很困难,大多数转型不成功,需要有前瞻性思维,前瞻性思维从哪里来?仅仅依靠闭门造车自然获得不了,但通过同业交流、异业学习就能够获得前瞻性的基本假设,通过进一步实践来验证选择。

四、线上平台的建设将成为有力支撑

国家能源集团拥有人30多万人之众,但大家能够参与外部培训的机会并不多,为了给更广大的员工提供培训服务,集团党校和管理干部学院也启动了线上培训平台的建设。同很多企业一样,建设线上学习平台也会经历一些弯路,首先是建设的过程并不容易,需要梳理需求、确认业务痛点、设计课程体系、整合课程供应链等;其次是预算并不少,并且需要长期投入。

针对这样的特点,周校长及团队首先选择了以SAAS平台起步,相对稳定之后再内化到集团ERP   系统中。从集团内部的第一个登录用户开始,现在有5000多门课程,注册会员有11万多人。2020年交付了330万学时,并形成了不同的专区,如中欧专区、中央党校专区等,以供学员们精准的选择课程需求。线上平台在集团当前相当于公益项目,收费极低,但产生的社会价值很大。周校长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够做到800万学时/年,参考IBM的学习数据,人年均学习在8-12天比较合理,数量多了或者少了都会影响到工作。

在访谈的最后,周忠科校长对培训同仁们提出了建议,对于培训从业者,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某个细分领域,在实践中开展专业创新,努力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方法,不仅在实践上能交付价值,还能在专业理论创新上有所建树。

获取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