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大咖50谈》新春特辑 二维码
作者/丁晖/《管理的逻辑》作者 2021年2月4日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不得擅自转载、复制、引用。如需使用,需与作者取得联系,征得授权。一旦发现侵权问题,将有权追究侵权责任。 前言 顾立民|改进咨询联合创始人、首席顾问 刘国俊|德博诺(中国)合伙人 Q 问题一:请你们介绍一下《国际培训大咖50谈》这个项目的设计背景和运行的情况。 顾立民老师:《国际培训大咖50谈》这档栏目的原因,归结于三个“情”字:情结、情怀、情感! 第一,情结。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学的就是人力资源发展与培训,包括课程设计、绩效改进等。专业的学习,是我接触到了培训这门科学。在美国上班以后呢,是在百年企业里从事的是培训工作。离开国内10年,虽然我错过了国内培训发展的最野蛮和启蒙的初期,但恰恰在这个时间里面,我在美国受到了正规的系统的训练。包括理论学习、企业实习、最后到企业里面去做内部培训。我所在的公司又是美国的百年电信企业。这期间让我看到了美国培训的正规化、体系化和规范化。我的结论是,人才培养确实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这一代人呢,都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因此从小受的教育一直就是要为国家做点什么。但我不会别的,所以只能在培训方面深耕。 第二,情怀。由于回国以后一直在几家百年企业里负责培训,特别是到了IBM之后真正运营IBM全球执行中心内部学习发展体系的运作,所以让我真正拥有了系统化的实践机会,深化了过去的经验。离开IBM以后呢,与丁晖老师创建了改进咨询,超越了绩效改进,上升到了落地的系统化管理的实践和研究。我们从培训开始,顺瓜摸藤、顺藤拉秧、顺秧寻根。研究管理10年,一直想创造中国人自己的管理理论,填补这个空白。目前这个梦想实现的可能性已经初露端倪。 第三,情感。这个情感是对职业和专业的热爱。只有专业才能使一个人一辈子发展下去。这个世界上最保险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也就是你会什么。由于对专业的学习,受过专业的系统训练、和在三家西方百年企业里从事过人才发展的系统性工作,因此对专业深信不疑。从对从理论到实践有着深深的感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触和认知也越来越加越深刻。 基于这样的情节、情怀和情感,在去年年初疫情之初,被激发了出来。因为很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向国外的大咖们学习,即使回国以后也是每年必回到美国几次,去参加各种的行业峰会。而且从2017年开始还担任国际绩效改进协会(ISPI)的董事。因此很久以前,在内心当中就萌发了一种信念——为什么不能够把这些大咖们引入到国内来呢?过去很难实现;但这次疫情却给我们带来了绝佳的时机。丁晖老师在连续32个晚上讲了《管理改进30讲》之后,我想我一定也要做一个“连续剧”,让国内的学习发展的伙伴们能够更加近距离感到受到国外大师们的风采、聆听他们的教诲、感悟他们的精神。因此在大家的支持下就开始了《国际培训大咖50谈》的创作。 由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所以总体来讲还算顺利,但期间也是波澜不断。一开始我们想的比较简单,但真正做起来以后,才知道每一集都是一个专业化的系统性小工程。所以团队的无缝链接和紧密协作就变得相当重要。每一期都是“每周三、晚八点、不见不散”,因此每一期播完之后,其实就开始了下一期的倒计时。因此这十个月来一直在一种紧迫感中度过。 第一步,是嘉宾的选择、联系、说服、邀请、同意、定采访时间等,这些都耗费了大量时间。 第二步,研究每位大师们的一生的最关键成就和建树。每位大咖从业平均有40年左右的从业时间,有的从业60年,因此他们一生创造了很多的成绩和成就,写过很多书,有无数的文章等等。要跟每位大咖对话,就要对他们进行大量系统性的研究。而坐在家里只能从网上去找、去学。还好,很多年来,我也积累了一些海外的英文专业书籍,但这个过程,既紧张、又兴奋,时间总是不够用。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大咖,不然访谈的时候会说外行话,产生距离感,那样就贻笑大方了。最终所有的学习,体现在给每一位大师嘉宾的访谈提纲上。短短十几个问题,其实每个问题背后都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小问题。因此,在采访时,总有聊不完的感觉,也让采访方和被采访双方大呼过瘾。 第三步,就是在网上与他们连线,进行面对面的正式访谈。这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本身那种跨越时空的感觉、昼夜颠倒带来的时空变换,加上思维模式的反差,以及每位嘉宾的专业特长和领域差异等等,这些都使我时时刻刻绷紧神经、集中精神,时刻在中西文化之间不停地自动切换,在两种相反的思维模式之间,不停的自动换挡和变频。同时又要照顾到播出后国内观众的偏好,因此就需要运用自己积累下来的访谈和专业表演技巧,同时又照顾到镜头效果,因此对我个人来讲,每一次访谈,无论是专业上、智力上、经验上,还是体力上,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每一次下来都有一种筋疲力尽甚至虚脱的感觉,但乐享其中,甚至是意犹未尽。所以很多次访谈之后,又在哪里呆坐1-2个小时,不断回味和细品刚刚结束的精彩。还好,多年的积累,我的英语还算过关。有的观众甚至说,我讲英语比听我讲中文舒服多了。甚至有的说,即使听不懂专业,也是一个学习专业英语的好节目。这话即是玩笑,也是现实。但无论怎样,都是观众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第四步,就是制作。《国际培训大咖50谈》如果没有团队的支持,是绝对做不成的!我们这个团队既有改进的员工,也有志愿者,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几位研究生,在初期给我们做了大量的人工翻译,这个过程让他们也很收益,因为大部分人都是他们课本的作者,这能在课本上只见到名字的人。后期制作流程和工具固定下来之后,国内几位资深的培训专业人员主动请缨来给我们进行兼职服务,使我们的翻译质量达到了更高的水准。当然这期间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希望大家能够指出和包涵,以便我们改进。整个执着团队包括策划、IT、平面设计、翻译、多媒体等,还有市场、渠道、宣传等部门。没有团队的协作,这档节目绝对不可能。 整个过程中,《国际培训大咖50谈》的观众们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他们在不同时期,给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反馈,给予了这款节目更高的期望。总体评价是——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虽然没有丰厚的收益,但是把这些健在的培训大师们、培训理论原生理论的创建者、模型的创立者、世界培训发展历史的推动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们,请到屏幕上来,这种机会是绝无仅有的。很多嘉宾都是殿堂级的人物。把这些只能在书上见到名字的人物请上屏幕,让每个观众都有了穿越时空的感觉,所以很多观众都非常的激动和感动。他们的评价,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鞭策。 刘国俊老师:我因参与策划《国际培训大咖50谈》(后面统称《50谈》)缘故,在过去30几周和培训发展同行交流互动中,一直特别关注大家对《50谈》的反馈,除了普遍的好评赞誉外,也会有一些特别中肯的建议和要求,比如大咖的分享太高大上和太专业了,难以和自己的实际培训尤其是培训管理工作对接起来,也有部分语言方面的挑战。这些问题我一直放在心里,没有跟顾老师提起,而顾老师问我对《50谈》的反馈,我始终的建议就是继续保持同样的风格,因为这是当初策划的目标,更因为有一群资深同仁们需要高大上和有深度的专业分享。 21年新年后的一天我在开车途中接到顾立民老师电话,我把车子停在路边跟他电话交流,他请我推荐一位能代表中国最高水准的培训同仁做50谈采访对象,这可把我难到了:推荐10位嘉宾很容易,挑选一位太困难了。在大脑扫描这些目标嘉宾的过程中,同时浮现在脑海中的就是前面提及的培训同仁们对《50谈》的反馈,加上中国新春临近和今年的就地过春节政策,我马上联想到干脆我们在中国新春来一场培训同仁的新春饕餮盛宴,从初一到十五连续访谈15位中国培训**大咖,邀请在任的**企业大学校长分享他们的成功案例,经验,和对未来的思考,最好还有他们走过的弯路,免费向中国和全世界培训同仁分享中国的培训和培训管理best practice。当时顾老师和我都非常兴奋,在45分钟电话里确定下思路+基本的嘉宾框架+行动时间表。接下来三天时间目标嘉宾反馈也非常积极,很快就超过了15位优秀的企业大学校长接受了邀请。现在我们已经不止15谈了,可能也要搞成中国培训大咖50谈。 Q 问题二:这次你们策划“新春特辑”的想法以及期望达成的目的是什么? 顾立民老师:《国际培训大咖50谈·新春特辑》也是我长久以来积攒的一个情节。改革开放41年、中国培训专业化道路20年,我们一直是在向外学习——学习其它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法。其实过去几十年,我们国内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在人才发展、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做出了成功的案例,并找到了非常高效的方法,甚至进行了升级和创新,非常值得拿出来分享。因此,我们就想在春节期间,在大家在欢度新春佳节之际,也给大家带来一个思想和专业的饕餮盛宴,其实这些也是《国际培训大咖50谈》播出以来大家应大家的要求,首次推出来的。这次《国际培训大咖50谈新春特辑》邀请了国内最顶尖的15家企业大学的校长、企业家以及学习发展领导人,请他们到屏幕上来,与国际大师并肩,彰显中国优势、分享成功经验,让更多的培训与专业发展专业人士受益。 刘国俊老师:除了上面的思路外,我一直觉得中国一线的培训和培训管理工作者是全球最需要加速成长的一群人。因为中国企业持续处在高速发展和不断创新迭代进化中,加上业务部门各种务实的绩效挑战等因素,从而要求人才发展和成长也需要加速度,尤其是当下digital加上后疫情时代,我们不能满足于过去的经验做法,除了企业内的埋头创新突破外,更需要抬头学习其它企业的经验做法。 Q 问题三:参与“新春特辑”的对象应该有哪些人?你们对他们的参与会有哪些建议? 顾立民老师:所有对企业人才培养、人才发展感兴趣的人士。这里还包含企业家和高中基层的管理人员。因为一家优秀的企业,“做事的科学性”和”做人的哲学性”是并行并举的,缺了哪个都不行。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这是公理,不需要证明。任何一个管理者缺乏了对人才的培养,是做不成任何的事业。所以我建议以下三点: 第一点,在观看《国际培训大咖50谈新春特辑》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带着企业自身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去看。一家企业的困惑,可能也是别的企业的过去的困惑。但别人已经进行了成功的探索、积累宝贵的经验、创造优秀的模式,他们的做法是完全可以借鉴的!目的是使大家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少付学费,更早达到既定的目标。所以我建议大家在看的时候一定尽量要带着问题去看,这也符合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因为成人学习者的最大特点就是目的性强,没用的不学。 第二点,就是在观看的过程当中积极的与嘉宾互动。由于每一场都是录播,因此在播出的时候我们会请嘉宾同时与大家互动。大家有什么问题及时提出来,我和嘉宾们都会在线,还有其他培训业界的资深人士都会参与这个互动过程当中。因此观看《国际培训大咖50谈新春特辑》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不断互动和不断学习的过程。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而不是只是单向地、被动地去“听”。 第三点,希望我们的所有观众在观看以后,能给我们积极的反馈,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咱们大家一起群策群力,以便这档节目未来搞得更好!中国起码有1000万的培训专业人员,希望让更多的人受益! 刘国俊老师:这是全中国培训/管理人的新春饕餮盛宴,这次春节因疫情防控和大家自觉减少串门原因,我们有了更多的学习和思考时间,所以我建议能接触到新春特辑的全中国的培训同仁全部参加,尤其建议企业大学和培训部门负责人参加全部的学习。我们除了学习同行业的卓越校长的分享,更要学习来自不同行业企业大学校长的经验,中国企业需要学习和关注外资企业做法,外资企业也要特别要学习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经验。 这里特别建议带上自己工作中的挑战和困扰,不仅仅学习,更要参与互动,参与提问,参与交流。我们自己是培训工作者,更了解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学习效果更大。我已经迫不及待参加每一期新春特辑学习和交流了,对我这个培训老兵来说这注定是个最最特别的新春佳节了。 获取更多精彩文章 ▼ 上一篇新春的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