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组织 二维码
作者/丁晖/《管理的逻辑》作者 2021年1月8日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不得擅自转载、复制、引用。如需使用,需与作者取得联系,征得授权。一旦发现侵权问题,将有权追究侵权责任。 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将会对组织形成进一步的冲击,那些低效率的组织形式将会进行调整,很多岗位或者角色会像过去的专职司机、专职电脑操作员一样消失,比如部分管理者、市场部经理、财务核算经理等,直线职能制的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未来。有一家培训机构,他们已经没有固定的办公场地了,所有同事都在家在线办公,每半年举办一次“网友见面会”,公司的固定资产只有不到三千元,但他们却创造了人均超过三百万元的产值。他们已经具备了未来组织的初步模样。 一、管理无层级 几乎每家企业在创业起步的时候效率都比较的高,虽然那个时候条件很差,很艰苦,但那个时候大家却充满着热情。因为那个时候是老板亲自带领大家在服务客户。当老板亲自服务客户的时候,你会发现就像练武的最高境界一样,叫心中无剑,手中亦无剑。为了活着,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为客户提供服务,客户有任何需求都会最快去满足。 随着业务越来越多,客户的数量也越来越大,公司就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服务更多的客户,于是公司的效率开始逐步低下。因为老板开始管理管理者,管理者开始管理员工,员工再去服务客户。在越来越长的管理线中,老板的权力最大却离客户最远,而员工离客户最近却权力最小,很多企业在日益庞大的组织中降低了组织服务客户的能力和价值。 于是扁平化就成了组织变革的趋势,终端的员工需要成为客户服务决策的主体,这就是华为提出的“让听的见炮火的人发号司令”,更多的管理者从权力管控的角色转化为服务支撑的角色,从而形成“倒三角”的组织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管理者将根据一线员工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价值,员工具备的更多的决策权力。 二、经营无边界 传统的经营主要依靠三个“差”:时间差、空间差和信息差,互联网的技术和应用正在逐步将这些“差”颠覆了,新的经营方式从“过去卖家说了算”转化到“未来买家说了算”的阶段。于是经营方面会进入两类无边界的状态,一是组织内部的无边界,组织机能的调整有可能改变“专人专岗”的模式,而是进入“一专多能”的模式。人力资源部的同事可以帮助销售部创造价值,销售部也可以帮助人力资源部创造价值,大家都能从中获得收益;二是组织外部的无边界,大量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都会形成某种合作的关系,大家会根据有标准的任务包来进行合作和结算。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现有的同事中,有些人虽然拿着公司的工资干着白天的活,但是他们也有可能在业余时间再从事一份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种情况未来只能越来越多,当业余工作有一天创造的价值大于现有的本职工作时,他们就会调整各自的工作关系。这种工作关系会倒逼企业以“网状组织结构”的方式来改造组织。扁平化的**状态就是一张网,网上的每个结点就成了价值点,也产生了三个角色:价值创造者、价值链接者和风险管控者,他们三者相互配合,形成了超越制度、流程和标准的合作模式。 三、网红的诞生 随着“价值创造者”所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个体价值和组织价值之间开始此消彼长,当个体的价值开始远远大于组织价值时,这些“超级个体”就会逐步成为“网红”。网红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组织创造较大的价值,最近一个来自于四川大凉山的小伙子丁真带火了他家乡的旅游产业,他想做的事情恰恰是二十年前**相声演员牛群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但“超级个体”的影响力越大,他和企业产生的离心力也就越强,终有一天会脱离组织的轨道而自行运转。 在知识付费领域,越来越多的媒体从业者形成了自己的根据地之后开始逐步脱离体制,成为知识付费机构的负责人。逻辑思维罗振宇和樊登读书会的樊登均来自于中央电视台,混沌研习社的李善友教授创办了酷六网,蓝狮子的吴晓波最早在新华社工作,他们都曾经是原来媒体平台中的“超级个体”,当组织的流量转移到某个个体身上,并借助于某个领域的风口的大势,他们就很容易形成“有穿透力”的新业务体系。 在未来组织中,市场部经理的角色很可能就转移到了这些“网红”身上,或者组织的创始人本身就是一个“网红”,当然,随着互联网技术、业态和合作模式越来越成熟,“网红”成长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从当前的市场传播模式,将逐步转型为服务型和差异化的模式,能够持续解决问题的人设并能获得粉丝持续信任的“网红”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四、互投型组织 “网红”通常会解决销售端的问题,这也是当下中国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但是销售端打开局面之后,马上带来的是交付端的问题,即能否给客户或用户提供更加系统化的、更加专业化的解决方案,成为这些已经平台化的网红机构的痛点。营销机构的特质造成他们“不愿意也不擅长”来专心研究后端研发、设计和生产类工作,他们认为“太重”而影响了发展的速度,特别是那些已经获得了资本认同的机构更是如此。 通过平台来整合后端交付体系就成为了未来组织的趋势,既然交付体系“较重且复杂”,那就利用自身的客户优势来整合这些后端企业。但这条道路同样充满艰辛,因为后端的企业也个个拥有着平台化的梦想,他们凭什么能够安心的与现有的平台机构合作是值得研究的。平台化企业就得拥有属于自身的“核心”,要么有核心技术,要么有核心数据,要么有核心的运营能力,要么有核心资源,要么有核心品牌。这五个方面中如果只有两个不到,说明平台缺乏统领的抓手,没有整合的定海神针,难以形成足够的品牌吸附力和影响力。 在具备核心能力的平台上,各个要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的配置,平台除了上述的核心要素之外,还可以通过“互投模式”将这些企业深度捆绑,首先,平台将对关键企业进行投资,采取“平台+投资”的方式与企业深度融合,另外,鼓励具有行业关联的企业之间相互持股,促进他们之间的融合关系,即保持各家公司的独立性,又促进公司之间的关联性。形成这种架构的核心仍然是平台的“核心优势”能否持续保有。 一家品牌汽车的主机厂在当年比较红火的时候,将七十多家供应商整合成了控股或参股的科技集团,这些供应商对主机厂的业务都比较的依赖,当主机厂的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整个生态非常的健康,大家一团和气,对未来充满信心。当有一天主机厂的订单开始大幅度下滑之时,这些平台上的分子公司开始纷纷表示不满:集团既然保证不了咱们的生存和发展,建议未来集团不要再强行管控我们了。由此带来了集团管控关系的变革需求,这是典型的平台型组织未来会遇到的挑战之一。 总之,未来的组织将更加关注于“客户价值”的创造,更加合作伙伴的“共生共赢”,需要更强的“核心人才”,并拥有“核心能力”的沉淀,这些都需要战略目标的清晰化和战略路径的持续化。你认同么?欢迎参加讨论。 获取更多精彩文章 ▼ |